關於鹽田梓

客家文化

鹽田梓島上的原村民是陳氏客家人,村落至今仍充滿著濃烈的客家色彩。

客家人以稻米、雜糧、蔬菜種植為主,狩獵養殖和捕魚為副。村內的男女分工分明且待遇不同,男性主要外出工作,出海捕魚,女性則要擔起耕田、飼養家禽和打理家務的責任。「鹽田梓的女人很辛苦,天亮就要外出幹活,幹完活還要回家做飯」從村民憶述的往日生活中,可見客家女性堅韌且刻苦的一面。

雖然隨著社會發展,村民陸續遷離鹽田梓,耕種和捕魚的傳統產業也逐漸消失,但島上所發掘的文物仍能反映出客家人過去的飲食習慣。基於遷徙族群的民族性和以勞動為生,令客家人傾向用醃製菜類的食品入饌,烹煮出多油重鹹的菜式以補充日常所需的鹽份。文物中「激死蟻」便是客家人用來腌鹹菜的埕,以雙層埕口及凹槽注水的設計保存食材,設計充滿民間智慧。此外,重要日子必備的茶粿也反映了客家人的團結和凝聚力。每逢過時過節,他們都會用圓形的竹篾籠製作巨型圓籠茶粿,寓意團圓及代表對故土的思念。

客家文化亦能從島上的祖屋和建築上反映出來。村民的祖屋多為傳統中式住宅設計,穿過正門便是天井,兩側為爐灶、洗手間或柴房,大廳和睡房位於祖屋的最內部。這類同宗聚族而居的集中住宅具有獨特的藝術性。

客家圓籠茶粿

雞屎藤茶粿你也許吃過,但客家圓籠茶粿你聽過了嗎?同是客家人出品,差點失傳的客家圓籠茶粿是一款特大茶粿,直徑可達兩呎之多,以其製作工具-圓形的竹蔑籠命名。它的製作過程殊不簡單,不僅需要集多人之力混和20多斤粉漿及粘米粉,還要蒸上15小時。

為甚麼茶粿要做這麼大?原來對於客家人來說,巨型茶粿寓意豐收、糧食充足;同時也代表團圓,因此大時大節如過年總會有茶粿的蹤影。族人分甘同味時,通常會將茶粿分成多份,並把樣子好看的部分送給別人享用。

可見,客家圓籠茶粿不只是一款佐茶小吃,它還蘊含了珍貴的客家人文化。